四月伊始,一场细雨,虽然打湿了人们的发髻,却挡不住学子们奔向季羡林国学院的脚步。9点50分时,只见王改莉、张蒙蒙两位老师带领经管学院60余名同学冒着细雨提前10分钟来到了季羡林国学院,当他们走近国学院大楼时,放眼望去,天上细雨蒙蒙,脚下水珠四溅,然而他们身上蓄满生长的力量与激情,充满盎然生机,此情此景,他们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10点全体同学集中在国学院一楼大厅,首先由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胡鸣焕教授做了重要讲话。她代表国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对两位老师和全体同学来国学院参观学习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将国学院的国学导师逐一给大家进行了介绍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这次参观分了两组进行,每组30人,第一组由张建虎老师讲解,讲解区域分别是一楼大厅和二楼季羡林纪念馆的六个展厅。

第二组由都金萍和习如雪两位老师讲解,讲解区域分别是一楼大厅和二楼季羡林纪念馆六个展厅。
首先介绍了季羡林国学院大楼建筑结构。国学院是陕服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它凸显了陕服独特文化。是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带领学生从一楼大厅开始了参观旅程。
一楼大厅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匠心传承,预留创新。从季羡林汉白玉塑像、黑陶展品、两旁的十二条木雕挂幅以及大厅中央的六扇屏风的内涵和工艺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彰显了陕服立德树人的精神面貌和匠心传承。我们也把国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季羡林国学思想教育十讲》此书作为国学思想进课堂的校本教材,《季羡林国学思想教育与研究》期刊以及胡教授写的文章,笔记和来国学院参观观摩的心得和观后感一同展出,供师生学习交流。
二楼季羡林纪念馆。我们通过先生的吉光片羽凝练彰显爱国、奉献的人生价值,涵养陕服的校训、校风文化;我们用先生的道德立身,勤勉为本的百年文化沉淀,作为陕服立德树人的经典教材和读本,我们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陕服立德树人的内涵建设,用延安精神,季羡林国学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植教育。
当参观到第一、二、三展厅时,国学导师深情并茂的讲到:季羡林先生以贫家子弟考入清华,以优异成绩出国留学,师从名师终有学业之大成,归国后,参与创办了北京大学南亚学和东方语言学,从此北京大学就有了东方语言文学系,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学术成就展厅,先生的高文硕学尤其是绝学时,对季羡林的沧桑百年辉煌人生,同学们表现出来的凝视、惊叹、震撼,激动地情感冲动,众多丰富的表情凝聚成陕服师生的精神力量。
第四展厅是先生生前书房实景复原,这里藏书万册,是陕服的无价之宝。先生一生,惜时如金,著作等身,成果颇丰,他的学识和品格都是陕服学子们值得一生研究和学习,也是学子们践行校训校风的力量源泉。
“尊师重友”是五展厅的主题。“自古为学必有师,同学们,你们也有老师,老师就跟随在你们身边,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解老师一句开场白,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讲解过程中不停的有互动,当老师讲到从季老的吉光片羽中,表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师友的情谊和敬仰,同学们无不感动,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能够感受到对随班的老师和讲解老师都表现出了尊敬和爱戴之情。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能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不时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要求老师解答(不在我们的讲解词当中的问题),如:季羡林关门弟子有几位?第二展厅墙上那个同季羡林一起拍照的关门弟子目前在做什么?诸如这类问题,我们始料未及,抱着严谨的态度,只能把我们掌握的情况告知,不确定的答案,我们只有巧妙应对。通过这件事,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要不断的扩宽知识面,要有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践行“书香润泽心灵,读书使人致远”的行动。
参观结束后,全体学生回到一楼大厅再次集中,对刚刚参观的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学们都很踊跃,气氛热烈。
下午,王改莉、张蒙蒙、师芙蓉、张玉玲四位老师冒雨来到了国学院,同国学院领导、老师就早上参观季羡林国学院教学实践课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对参观工作进行了总结,充分交换了意见,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对今后的实践课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一是讲解词可推出双语型。提出了就季羡林国学院的讲解不要只限于汉语,培养一批用英语讲解的学生;二是资源共享。三是推出微课,英语课程思政。立足国学院,持续做一些校本教材、教学创新,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四是服务与融合。要创新教育理念,今后来国学院带班的老师,也要把自己融入讲解和服务之中,同国学院的老师共同完成教学实践课程。
今后,我们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内涵,把国学思想、传统文化讲好,把陕服故事讲好。
陕西季羡林国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都金萍
2021年4月2日